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3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486篇
测绘学   1856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719篇
地质学   1003篇
海洋学   437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449篇
自然地理   3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51.
在丽江高美古前期选址工作的基础上[1~2],二期选址的望远镜地面高度的确定工作于2000年11月3日至2000年12月16日进行,采用30m铁塔的温度脉动测量装置,对6#选址观测点的近地面大气湍流进行反复多次测量,得到近地面不同高度(4~30m和8~22m)上每夜温度结构系数C2T的平均值,对观测取得的资料作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得到高美古6#观测点的望远镜地面高度为13~15m。  相似文献   
95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已于2020年7月正式建成并开通, 北斗三号(BDS-3)在旧信号B1I和B3I的基础上, 增加了B1C、B2a新信号. 为了全面评估BDS-3的新信号B1C、B2a的定位性能, 试验了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BDS-3、BDS-2/BDS-3新旧信号的定位性能和BDS系统不同频点与GPS组合定位性能, 对BDS (B1I+B3I、B1C/B2a)+GPS (L1+L2)组合静态PPP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定位性能进行分析, 并与单卫星系统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BDS-3 (B1C/B2a)在East (E)、\lk North (N)、Up (U)方向的定位精度优于1.25cm、0.89cm、1.67cm, BDS-3新旧频点在E、N方向上定位精度与GPS L1/L2在同一水平上, U方向上新频点定位精度高于GPS L1/L2和BDS-3旧频点, 较旧频点定位精度提升了34.2%, 新频点收敛时间25.9min比旧频点提升了12.7%; 相较于BDS、GPS单系统, 组合系统BDS/GPS定位精度和收敛时间有了明显的提高, BDS-3 (B1C/B2a)+GPS在E、N方向上与BDS-3 (B1I/B3I)+GPS定位精度相当, 在U方向上定位精度前者较后者有了明显的提升, 提升了17.2%, 组合系统新频点收敛时间20.1min比旧频点提升了17.6%.  相似文献   
953.
???FG5????????????й?????????????????12?????????????????????????????????????????????????5??10 -8 ms -2??????????????峱????????????????????FG5??????????????Ms6.0???????????  相似文献   
954.
《China Geology》2020,3(4):591-601
The Sichuan Basin is one of the vital basins in China, boasting abunda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o clarify the intensity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different tectonic episodes since the Mesozoic and to identify the regional dynamic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in rocks in different strata of these areas we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Meanwhile, the tectonic stress magnitude in these areas since the Mesozoic was restored. The laws state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varied with depth was revealed, followed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stress intensity on structural patterns in different tectonic episodes. These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paleostress measurement by acoustic emission method and the inversion principle of the stress fields in ancient periods and the present, as well as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demonstrate that the third episode of Yanshanian Movement (Yanshanian III) had the maximum activity intensity and tremendously influenced the structural pattern in the study area.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of Yanshanian III varied with depth as follows: 0.0168 x + 37.001 (MPa), R2 = 0.8891.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fractures were mainly formed in Yanshanian III in Xujiahe Formation, west Sichuan Basin, of which the maximum paleoprincipal stress ranging from 85.1 MPa to 120.1 MPa. In addition, the law stating the present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varies with depth was determined to be 0.0159 x+10.221 (MPa), R2=0.7868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Meanwhile, it was determined to be 0.0221 x+9.4733 (MPa), R2=0.9121 in the western part of Xuefeng Mountain area and 0.0174 x+10.247 (MPa), R2=0.8064 in the whole study area. These research results will not only provide data for the simulation of stress field, the evaluation of deformation degree, and the prediction of structural fractures, but also offer absolute geological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elevation of favorable shale gas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955.
随着国产温盐深剖面仪(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profiler,CTD) 测量性能的不断提高,其使用范围和规模也逐步扩大,需要规范CTD 海上剖面测量性能评定方法。在威海附近海域开展基于锚泊式平台CTD 海上比对试验,通过改变同架比对CTD 数量、引入相关系数和平均差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海上比对试验效果,提出以精准度和灵敏度为目标层的CTD 海上剖面测量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被测CTD 海上剖面测量性能相对全面的评价,准确量化了被测CTD 在实际海洋环境中的剖面测量性能,为国产CTD 海上剖面测量性能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6.
群落净生产力(NCP)是海洋混合层中光合作用和群落呼吸作用的差值,代表了从表层海水向深层海洋输送的最大有机质量,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有效指标。海洋混合层的溶解氧浓度主要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控制,而惰性气体氩(Ar)的分布主要受物理过程以及温度和盐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由于O2和Ar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因此氧氩比值(O2/Ar)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的影响,其偏离平衡值的量(ΔO 2/Ar)可表征生物过饱和氧,并可据此估算群落净生产力。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连续走航测定O2/Ar比值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可以获得高时空分辨率NCP分布,因此成为估算海洋混合层NCP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O2/Ar比值法估算群落净生产力的原理,综述了用O2/Ar比值法估算海洋混合层中群落净生产力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估算模型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7.
武汉大学和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组建的城市智能感知与精密测量工程中心在深入研究地铁隧道结构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将移动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结构监测,提出一套适用于隧道结构和病害监测的硬件集成方案,研发了一套高效快速获取地下空间结构三维几何特征的方法,实现了隧道结构表观几何特征和病害监测成果高精度提取,并且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轨道交通隧道全断面智能识别与分析系统的研发及检测装备的研发,实现了轨道交通全断面病害的智能检测与隧道服役状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58.
徐巍 《北京测绘》2020,(1):126-130
交通轨道施工环境复杂,周围高层建筑物林立,威胁着建设工程安全施工。因此,加强大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形变监测有助于施工项目安全开展。本文以水准测量技术为监测手段,对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进行了形变监测,文章从3个方面进行形变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深层土体位移最大为131.37 mm,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最大为2 mm,支护桩顶部沉降位移最大为2.1 mm,地表沉降最大为201.4 mm,项目施工开始至结束,未出现报警值情况,说明建设工程整体设计合理,认为该建设工程项目对临近建筑物影响不大,可以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959.
GB-SAR变形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B-SAR)技术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地面主动微波遥感技术,可进行非接触、高精度、大范围、远距离的变形监测,在变形监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GB-SAR干涉测量基础理论和研究现状,归纳了目前主要的GB-SAR系统,详细列举了现有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而分析了GB-SAR技术在基础设施、滑坡、矿山、冰川运动及文物保护等变形监测领域应用的优势和不足,总结了地基雷达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多维形变、大气改正等方面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0.
多频率InSAR提取沼泽湿地DEM精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3种波长的干涉SAR数据对提取沼泽湿地区域的DEM,并随机从1:10 000地形图中选取111个点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最后对比分析了沼泽湿地植被对于不同SAR波长的干涉相干性差异。结果表明:L-band ALOS-1 PALSAR精细模式的HH单视复数数据与1:10 000地形图数据吻合度较好,76.58%的高程值差异在3 m以内,其相干系数比C-band Sentinel-1A IW模式的VV单视复数数据和X-band TerraSAR HH单视复数数据要高;更适合利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沼泽湿地的DEM;不同湿地植被类型的相干系数有较大差异,岛状林和灌草结合的湿地植被分布区相干系数值较大,而浅水沼泽植被区和深水沼泽植被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